陪孩子學英文,我人生的第二次成長
在AI時代,「做自己」與「持續學習」,是無法被取代的競爭力
已創建: Jul 18, 2025 作者:喬治 George

我從沒想過,為兒子選擇幼兒園的過程中,竟會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自己30歲前學英文的曲折經驗,並意外地,開啟了我人生的「第二次成長」。
這趟選擇的過程,從一個簡單的念頭開始:我希望能給孩子一個「沉浸式」的語言環境,讓他從小就把英文當成生活的一部分。然而,在這段陪跑的路上,我思考的早已不只是英文,而是當未來AI能做到任何事時,我們究竟該為孩子準備什麼樣的未來?最終我發現,答案,一直都藏在我自己的故事裡。
語言不是存款,而是需要持續灌溉的植物:我的成長與失去
這一切,都要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。
我曾在4到7歲時跟著父母旅居美國,那段時間的學習過程,英文對我而言,漸漸地就像呼吸一樣自然。但這份「天賦」,卻在我小學二年級回台灣後,因為缺乏持續使用英文的環境,而被徹底「冰封」。國中還可以佔到一點點的天賦便宜,但真正的重擊,是在大學時,我天真地以為靠著兒時的天賦,多益隨便都能考到700分以上,結果成績單上卻是一個狠狠打臉的500多分。
那一刻我才痛徹心扉地明白:
語言能力不是一筆可以高枕無憂的銀行存款,它更像一株植物,沒有持續的陽光和水分,就是會枯萎。
為了把這個失去的自己撿回來,我開啟了漫長的重建之路。從讀研究所時參加台大Toastmasters英語演講社,裡面一堆神人才發現自己的渺小。加入《六人行》讀書會,用有趣的方式來練習口說英文,再到自己創辦不同的英文讀書會,我從一個拚命尋找資源的人,慢慢變成一個有能力創造環境的人。這段經歷不只重塑了我的語言能力,更成為我日後能進入外商、擔任PM的關鍵入場券。
這段過往,在我決定為兒子選擇全美語幼兒園時,不斷地浮現。我希望他從一開始,就擁有這份持續灌溉的環境。

找到家庭的永續模式:放過自己,也成就孩子
起初,我也曾野心勃勃地想在家中打造全英文環境,從兒子出生到他兩歲的這兩年,我跟老婆都堅持跟他說英文,但很快就發現,這嚴重高估了我們的毅力,也低估了人的惰性。當工作一整天回到家,只想好好放鬆用最不用動腦的熟悉語言,中文總是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。
我們意識到,與其追求一個無法持續的完美目標,不如尋找一個更實際的折衷方案。於是我們決定,把「創造說英文環境」的任務交給學校專業的老師。而我們回到家,夫妻就能回歸到最放鬆、最能訴說自己想法的中文互動。現在,兒子依然在看英文版的《佩佩豬》、學校教英文歌,回到家也會自己播放音樂,快樂地一起唱起來,自然地將英文融入日常生活,而我們也卸下了「必須堅持」的壓力。
我希望他明白,英文從來不是為了考試而生,語言是一個可以用來「生活」和「玩樂」的有趣工具。 因為我相信,只有源自內心的樂趣,才能支撐他走得更遠。

AI時代的頓悟:「做自己」是終極的軟實力
陪孩子學英文,也讓我重新思考「學習」的本質。
越來越多人問:「AI翻譯這麼強大,還有必要學語言嗎?」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。AI可以翻譯文字,卻無法取代因語言而產生的深刻連結與思考模式。
舉個例子,當我在中文世界搜尋「比特幣」,跳出的大多是詐騙、洗錢等負面標籤;但用英文搜尋「Bitcoin」,我看到的是專家學者對其底層技術、長期價值的深入探討。掌握第二把語言的鑰匙,你才能親手打開通往不同資訊世界的大門,建立自己獨立的觀點,而不是被單一國家的媒體或同溫層困住。 這,就是AI無法取代的「獨立思考」能力。
這也讓我連結到李河泉老師對「做自己」的定義:
「做自己是:歷經各種磨練,找出自己的喜歡的最強項,並把它發揮到最強。」
在未來,當重複性的技能都能被AI取代,什麼才是人類最重要的價值?我想,就是那些獨特的、充滿個人特質的「最強項」。而要找到並磨練它,你需要「持續學習」;而「語言」,正是這個終身學習迴路中,最底層、也最重要的作業系統。
說到底,陪孩子學英文,不只是為了他的未來,更是為了讓我自己,在人生的中場,有機會重新成長一次。並看清在這個AI時代,我們真正該留給下一代的,是那份無可取代的,成為自己的勇氣與能力。

In learning a new language, we don't just find a new world; we build a truer self.
「學習語言,不只是為了遇見一個更寬廣的世界,更是為了成就一個更真實的自己。」
🎤歡迎收聽我的 EP29 - 陪兒子學語言,是我人生的第二次成長 聽我如何陪伴孩子學語言的經歷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