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了100萬帶孩子出國旅行,值得嗎?
孩子的「保鮮期」只有十年,帶他趁早看世界,創造無價的回憶
已創建: Jun 18, 2025 作者:喬治 George

花這麼多錢帶還小的孩子出國,長大後根本不記得,不是浪費錢嗎?
這是我這兩年多來,最常被親朋好友問到。
從 2023 年 3 月到現在,我們帶著兒子完成了 11 趟國外旅行,總花費加總,已經超過了 100 萬台幣。
老實說,我也曾懷疑過自己。畢竟一百萬不是小數目,如果拿去投資比特幣或 ETF,幾年後或許能帶來可觀的金錢回報。但經過這兩年多的時間,我想給出一個很真實的答案——我覺得,非常值得。
我並不是因為財富自由或口袋很深才這麼說。我們依然住在新北市的小兩房,開著 15 年的老車,每個月的房貸、學費、生活費,依然需要精打細算。但我選擇把錢投入在「有時效性」的體驗上,因為我很清楚,孩子的成長不會等人,這個階段的旅行,錯過了時間,就再也無法重來。
不是我們教孩子,而是孩子提醒了我們什麼是「純粹的快樂」
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帶兒子去日本玩雪的表情,那種從心底湧出、最純真的快樂。那一刻,我突然反問自己:「我上一次這麼打從心裡開心,是什麼時候?」孩子的反應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被社會化、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們。
有一次在飛機上,他為自己完成一個簡單的翻牌遊戲而高舉雙手歡呼。那個畫面讓我領悟到,我們大人似乎早已遺忘了「自樂」的能力——那種不靠外在評價,而是發自內心為自己創造快樂的能力。
正如蔡康永所說:「自律比不上自樂」。
旅行,讓我們有機會放下手機,專注於當下,重新學習這種純粹的快樂。

旅行的意義,是我們如何「一起」感受這個世界
很多朋友質疑,孩子還小,根本不會「記得」旅行的細節。但兩年下來,我發現重點從來都不是他記住了什麼,而是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他感受世界的方式。
我天生謹慎的兒子,在一次次的旅行中,變得更願意嘗試新事物。他敢吃沒吃過的料理,敢跟陌生人打招呼,會指著沒看過的東西問:「這是什麼?我想試試看」。有一天在首爾地鐵,他甚至突然對我說:「等到我國中的時候,應該就可以自己旅行了吧。」
那一瞬間我明白了,旅行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名為「好奇」與「獨立」的種子。而我們在旅途中共同面對的挑戰,無論是在首爾街頭被陌生人嚇到、安撫他鬧脾氣的情緒,或是在環球影城被大雨淋成落湯雞卻一起笑著拍照的樂觀,都化為他對我們最深層的信任。這種信任感,是在一次次並肩作戰中,自然建立起來的,遠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。

給父母的提醒:旅行是「照妖鏡」,也是最好的「重置鍵」
帶孩子旅行,不只是為了孩子,更是讓被日常磨到麻木的父母,有一個轉換心情、重新「重置」的機會。
但我也必須誠實地說,旅行同時也是對家庭分工的「照妖鏡」。如果平時在家就是一方主要承擔照顧責任,那在旅行中,這種失衡只會被放大,甚至引爆衝突。因此,出發前夫妻雙方務必先溝通好彼此的分工與期待,放慢腳步,才能讓旅行成為彼此都能享受的美好回憶。
有計畫的底氣,讓我敢於做出選擇
做出這樣的選擇,並非全憑一股衝動。從外商高薪 PM 轉為收入不穩定的數位遊牧族,我也曾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。每當我訂下機票,我太太總會擔心地問我:「你確定嗎?要不要省下來?」
而我之所以能篤定地說「沒問題」,是因為我長期記帳,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充分的掌握。我知道這趟旅費是怎麼規劃來的,例如有一次去首爾的旅費,就是用我以太幣質押賺來的一顆以太幣來支付的,嚴格來說是一趟「零成本」的旅行。正如那句話所說:「The more you know, the less you fear」當你對財務有掌控,你就不會被恐懼綁架。
我也坦然面對,這筆錢花下去,或許代表我 20 年後的資產會少幾百萬。但我反問自己:當我 60 歲時回頭看,我會寧願銀行多一筆數字,還是寧願腦中多一段與家人走過的獨特回憶?
對我來說,我選擇後者。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而我們共同創造的回憶,才是能跟隨我們一輩子的資產。
如同《Die With Zero》書中所提:「人生的事業就是擁有回憶。畢竟到最後,那才是人生的全部。」